刘梦昆, 2012年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。2015年,他加入了美国纽约州石溪市的石溪大学,担任物理与天文系的助理教授。 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从近红外到太赫兹频率的高度相关的电子材料,二维材料和超材料的纳米级和超快电磁响应。
刘开辉,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,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,北京市杰青基金获得者。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。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。2009年至201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从事博士后工作。2014年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
研究内容:界面调控二维材料生长动力学和物性研究,纳米材料的结构和物理,非平衡超快动力学过程。
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。 2003年 大连理工大学 应用物理专业 学士 2008年 大连理工大学 凝聚态物理专业 博士 2008年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表面物理实验室 2009年 瑞典隆德大学 (Lunds Universitet) 固体物理系 博士后 2010年 西班牙国家科研委员会(Spanish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)博士后 2013年 至今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
Javier García de Abajo2013年至今在西班牙巴塞罗那ICFO担任ICREA教授,是光科学及其与原子,分子和纳米结构相互作用的专家。通过开创性的理论工作,他预测并解释了新现象,包括原子级系统中的集体电子激发(等离子体),如分子和纳米石墨烯;原子层完全吸收光;超快电子束与局部光场的相互作用;分子之间的强耦合和局部光学共振;超快辐射换热;和别的。 García de Abajo的作品被广泛引用,并在国际会议上广泛可见。
孙志培教授,任职于阿尔托大学电子与纳米工程学院,其主要的研究领域为:非线性光学,超快光学,光子学,激光,纳米光子学,纳米技术,石墨烯,碳纳米管。
Tony Low,明尼苏达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学院副教授,2008-2010年在普渡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助理,2007年-2008年,在普渡大学担任访问学者,2008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。其研究领域:生物医学和生物的计算方法,装置和系统; 能源系统和电力电子; 光子学,磁记录技术; 微观和纳米结构。
研究方向:1. 低维铁性体物理;2. 快电子谱学;3. 石墨烯-半导体光电器件
张广宇,博士生导师。1999年在山东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,2004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。曾先后在德国Fraunhofer表面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做访问学者(2002-2003),美国Stanford大学做博士后研究(2004-2008)。2008年入选中科院“百人计划”,现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。主要研究方向: 纳米器件及其物理。包括:1. 低维纳米结构的可控生长、组装、表面修饰及其电/光学性质研究;2. 以低维纳米结构为模板的10纳米以下尺度的微加工工艺研究;3. 纳米能源和信息器件及其相关物理问题。
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,现任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副主任。主要研究方向:1.分子和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和新型混合材料;2.能量转化和存储微观机制和可再生能源材料; 3.激发态分子动力学,大尺度电子动力学和纳米光学。
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现任广东省显示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。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纳米冷阴极材料、真空微电子器件、场发射显示器和新型平板显示技术等等。